唐卡画
“唐卡”藏语音译,泛指供奉在藏传佛教寺院内的各种佛画,内容以佛像,佛教故事为主,也有少数历来传说题材。源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西藏,明初随着格鲁派的创立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并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卡画是藏传佛教画中最具代表的画种,也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画种,一般由僧人及民间艺人绘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质朴淳厚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各民族的绘画精华,使之更臻完善,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卡画的风格独特,一般善于运用贵重的黄金,白银,与各种矿物色彩颜料为制,工艺精细而精美。前藏的唐卡画: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画: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
经考证,唐卡的形式与游牧部族的生活经历有关。藏民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为随身携带的庙宇。毕竟,唐卡比塑像更轻,也不同于壁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在帐篷里,哪怕是一根树枝上,就能成为一种象征,让藏民们祈祷、礼拜、观想,或保佑去世的亲人。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每年择吉日而向广大信众示现,当其缓缓展开后,竟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青海塔尔寺就有如此巨幅的唐卡,每年都会在山坡上缓缓展开,当地人称“晒大佛”。
中国历代传世名画 中国历代书法碑帖 中国现代名家书画 西方经典油画
高 清 数 字 博 物 馆
【前言】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珍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1700多年前的魏晋时代开始,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国书画艺术产生了无数艺术巨匠和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她们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沧桑依旧光彩照人的具体物证。但是,这些艺术瑰宝历经朝代更迭的动乱、世界列强的抢夺和岁月风霜的侵蚀,大多散佚或损毁。目前除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的部分珍宝外,仍有大多数散落于全世界各大文博机构和私人手中,弥足珍贵!“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让更多市民饱览这些旷世臻品的艺术芳华,东莞市永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历时五年广泛收集整理,运用现代高清扫描科技手段,建成了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西方经典油画等艺术品的高清数字档案库,并利用现代高科技艺术微喷技术开展了高仿真复制工作,使“深居殿堂”的艺术瑰宝得以走近寻常百姓,以满足文化艺术研究、国学教育传播、出版及公益展览、艺术装饰、美化空间和收藏欣赏的多样需求。
【概况】
永和艺品高清数字档案库涵盖了自两晋至清末1700年间9400余件(套)传世书画作品,几乎囊括了历朝所有书画大家的代表作品;中国近现代书画系列涵盖了自19世纪末至今的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大师,包括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吴昌硕、傅抱石、吴冠中、陆俨少、启功等著名书画家的7700余件(套)代表作品;西方经典油画则涵盖了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各流派最负盛名的著名画家,包括达芬奇、拉斐尔、鲁本斯、大卫、安格尔、莫奈、雷诺阿、德加、塞尚、梵高等4000余件代表作品。
【馆藏单位】
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旅顺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北京画院、北京法海寺、山西永乐宫、齐白石纪念馆、吴昌硕纪念馆、傅抱石纪念馆、陆俨少纪念馆、中国现代文学馆、香港艺术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哈佛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伦敦国立美术馆、法国罗浮宫博物馆、梵高博物馆、大不列颠博物馆、克里夫兰美术馆、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博物馆、俄国冬宫艺术馆、保利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