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普通会员

张九华

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混元太极第二代传人、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武派太极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
文章中心
浅谈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12        浏览次数:57        返回列表
 浅谈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

张九华

(此文章已在武魂杂志发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古老的武术运动也焕发了蓬勃生机。在“挖掘整理、继承发展、普及提高”的方针指导下,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中国武术已经进入了全面推广发展的阶段。而此时此刻我们也面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如:中国武术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如何定位,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如何融合,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无疑对武术国际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我们归纳一下中国武术的基本特征,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从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术风格来看,无疑已从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跻身于世界体育文化之列。其固有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传统性
   武术的传统性,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上。中国文化对武术的影响,不仅是武术自然的接受文化环境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历代武术家自觉地运用中国传统规范技法,阐述原理,达到了文武合一,交融一体的程度。如内外合一的技法原理,内外兼修的修炼原则,内外互导的训练原则,反映着鲜明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色彩。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影响着武术理论,而且决定着武术的运动特征,成为武术发展的动力。因此,中国武术这一富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培养体能、团结御敌等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统性。另外,在传统的武术观念中,武德与武术也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套路之美抑或技击之功,都没有离开“武德”这个轴心。武德不仅具备了现代体育道德所需要的共同道德意义,而且有现代体育道德所欠缺的道德品质。因此,要解决当今世界体坛的暴力问题、金钱问题、商业化问题等等,出路或许可以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中找到。
   二、竞技性
   武术的技击方法和内容,有着自身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原因。从武术的技击角度来看,武术是“刚柔并济之道,虚实攻守之学”、“始以至实用”的技击之术,技法成为武术最突出的特征。武术的技击方法,攻防技术的运用,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通过动静变化规律来体现千变万化的技法。古代中国人的奇正相生、快慢相间、虚实分明的动静观成为武术的技术原理,也决定了武术的运动风格,因而武术讲求方法巧妙运动,倡导巧力而排斥拙力,这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竞技体育崇尚一种力的强者哲学,主动进攻,快者赢,强者胜,有力打无力是其表现形式,通过一决胜负体现个体力量的外在征服。武术技击的鲜明特征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这与西方体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文化性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来说,它依赖于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生活和相应文化本体的历史演变,武术本身也随之发生了形态的变化。自近现代传统武术走上了体育化的道路以来,基于竞技比 赛与养生自娱或防身自卫的不同职能,当代的专业武术与民间武术也有一个明显的界限。这样也就产生了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两条不同的路线,即体育竞技路线和文化交流路线,这也决定了中华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充分体现了它多元化的价值功能。
   中华武术的发展方向,无疑应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朝着国际化发展。中华武术的国际化,也就是武术走向世界体育之路。其国际化的标志,无疑是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
   武术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天然就是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如今世界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的有28个,非奥运会有100多个。但是,还没有一个体育项目,如中华武术这样含哲学、美学、心理学、中医学等于一体,有着丰富内涵。可以说,武术是体育,也是文化,是体育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从竞技武术的角度来讲,前些年我国将武术中长拳类的拳械规范起来,并借1990年北京亚运会之际使其成为亚运会的竞技项目,再逐步由亚洲推向世界,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当然目前尚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优化竞赛内容,增强并提高套路竞赛的评分准确性和区分度,促进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同时还要提高散手运动的训练水平和竞赛水平,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做好物质准备。
   为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被渗透进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思维和欣赏方式等。从某种意义上,武术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既然武术是一种文化,武术以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式去进行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显然是可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中华武术作为一种体育竞技形式,相对于另一种异族文化,特别是西方的体育文化,表现出明显而截然不同的独立性。因此,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带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如何与西方的体育思想相融合。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东西方文化、体育的不同。客观而论,西方体育和中华武术是两支不同源流、不同结构、不同发展脉络的文化体系。
   西方体育折射出古希腊文明精神的光泽;武术则交融着中华文化生命的律动。西方体育崇尚人体力量和自身形象的真与美;故国传统武术则在阴阳二气理论的引导下,外显神态内表心灵,在意趣中求得一种美的和谐。西方体育总是在一种有限的时空里寻求人类自身的最大发挥和极限;武术则力图在天人合一、物我齐等中把握人的生存精神。反过来,如果说中华武术是在其“以形喻势、内外合一”的典型文化特征中,用诸如“大鹏展翅”、“金鸡独立”、“黑虎伸腰”、“白鹤亮翅”等仿生式的惟妙惟肖的术语来命名动作,使之完全带有农业文明的痕迹,并有其明显的“图腾崇拜”的深厚渊源;而西方体育则使用以某人创造的高难度动作的个体人名进行命名,并使其在整个创造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华武术旨在使运动的个体在心、神、意、气与手、眼、身法、步等达到一种心动形随、意发神传中的“内外三合”和“形神兼备”;西方体育则追求动作编排中的“高、精、尖、难”。
    放下东、西方各自古老文化的架子,武术的内在原则是多元而模糊的,西方体育的内在原则是单一而精确的。从人类社会的探索未知的方法上,“西方文化通过分析和还原追求本质……带有通过实验分解来达到纯粹化和普遍化”(阮纪正《太极拳系统文化论纲》)。中国文化则是通过全面和综合使其折中,带有通过人与自然的吻合来达到心灵个性的调适和升华。
    总之,中国武术要想推向世界,就必须向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更高、更快、更强”靠拢,这是现实。因此,面对奥林匹克体育,中华武术首先得进入,进入后才谈得上融合,融合后才可能有所发展,发展了自然会推动奥运体育的完善。
    中华武术的传统性、竞技性和文化性,不仅反映了武术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化特征,而且也是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基础。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中华武术的发展方向,应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依照规范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序列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如何使传统国术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正是我辈当代武人的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