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普通会员

张九华

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混元太极第二代传人、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武派太极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武术 武、道、德
文章中心
传统武术 武、道、德
发布时间:2018-12-12        浏览次数:75        返回列表
 传统武术 武、道、德

张九华

 

武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之一,由来已久。且先从字面上解释一下:在故国传统文化中,德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的本性名词。依老子的诠释,道是冥冥中万物生息的规律,遵循这条规律而行,便是德。于是,德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德是种“道法自然”的状态,本无善恶对错。而中原有向善的趋向,遵照这个趋向而行,便是狭义的德。就是普通人概念上的“道德”的标准,而所谓武德也是如此。

《庄子·胠箧》载:(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普通人理解武德,自然会联想到“劫富济贫”、“盗亦有道”之类的概念,或许是由此而始。这不免玩笑了。其实武德之说,最早始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武德有七,禁暴、戢战、保大、公定、安民、和众、丰财”。可见,故国的传统文化中武德的重要性。而当时武德的内容也是相当的广泛。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武德的内容也随之变化。自春秋战国以后直至清王朝的灭亡。乃至民国年间,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或者是虚心求教,或者是屈已待人,或者是助人为乐等等为武人修身行为的准则。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既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内容也不尽完全相同。但就武德的本身来讲,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在任何时期它都被习武之人放在首位,成为武术界固有的道德标准。就当今的武德来说,不但应包括着传统中一些遵循普遍人性的道德,同时还应当适时补充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新的道德内容。我们现在的武德,不仅仅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戒骄傲,富于正义感,助人为乐以及刻苦练功等等。而且在各门派的武术中要消除门派之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要有民族自尊心和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的精神气魄,勇于攀登世界武术的高峰,为振兴中华武术做出我们应做的贡献。

我们现在提倡和宣传武德,应当从教武术的老师和学武术的学生同时入手,否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试看当前在社会上有些人本身缺少武德,或者对武德的概念也不清楚。于是有的在大庭广众之中,自吹自擂,标榜自己才是中国武术的正宗,其他任何流派的武术都是傍门小乘;有的以无稽之谈,耸人听闻,说什么谁如果能够学好他教的这门武术,就可以刀枪不入,就可以踏雪无痕,就可以隔山打牛,甚至于还可以成仙得道,长生不老云云。也有的在武术界搞派别斗争,或以“比武”为名,寻衅闹事,这些现象虽说是极个别的,但毕竟是开展武术活动中的弊病,应当从提倡武德入手,加以克服。

    武德与武艺如鸟之两冀,车之两轮,对于习武之人,缺一不可。如果一个人武艺虽精而品行不端,武艺就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其结果是害人害已。如果这个人品行虽端而武艺不精,虽有嫉恶如仇,扶济危困的精神,但遇到坏人歹徒,欺压良善,虽欲相助,有时亦无能为力。或偶遇坏人为奸作盗,虽欲坚持正义,有时亦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武艺精而无武德的人,自然可能成为武术界的败类。但有武德而武艺不精的人,也难免成为武术界的懦夫。所以,对于我们习武之人,不但要精通武艺而且要具备武德。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就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既精通武艺又具备武德的武林高手,在他们当中,有的人身为侠士专与土豪恶霸为敌,或者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人身为朝廷武将,为保家卫国,反抗当朝的统治而投身到农民起义军的战斗行列。这些人用他们尚武的行为,做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近百年来,在八国联军侵占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我国各门各派的武林人士,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利益,如冯三保父女,程廷华,王子斌,李存义及天津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等人,都曾以他们手中利刃,重创外敌,保家卫国。他们的这些英雄事迹,至今还传为美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术名家,为了民族的尊严,为了给祖国赢得荣誉,曾与国外的一些拳术家或大力士进行比武,以他们的武技,为国争光。他们的事迹,都在人民群众中传为佳话。

总之,现在的武德,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固有的武德精华,并赋予新的内容,使之符合于我们的时代要求。使武德精神,在努力发展和谐社会的今天,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