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普通会员

齐梦慧

主要从事书法绘画等艺术类创作。

网站公告
欢迎光临我的网站。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诗意的追寻者
新闻中心
诗意的追寻者
发布时间:2018-12-11        浏览次数:52        返回列表
 诗意的追寻者

                    ——评齐梦慧口吹技法的油画

桑木

    他不仅是一位“色彩的音乐家”,而且是诗意的追求者,我想这也许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关。他是一位中国的画家,中国艺术追求意境、意象、风骨、气韵的那种境界就不能不影响着他。虽然他画油用的语言主要是色彩,但从他最近创缉的20多幅作品中,我感受到最能打动我的却不仅仅是色彩的合声效果,而是一种中国画的诗音的独奏。他的这些作品不是用笔和油彩画出来的,是用口吹出来的。

    贝尔曾经说过“有意味的形式”这句话。古往今来,任何一位艺术家为了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情感,都在不断地探索、选择、创造着一种属于自己的形式。《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是不可论证的。只能“会”,只能通过“象”来展示,“会”与展示的方法便是形式,它是通向“意”的梯子和桥梁。我想这也许是齐梦慧一直在寻找着适合于他自己的形式的原因。那是他的精神,他的诗意的家园。

    传统是一种给定,有时不在于创作主体的自觉与否。但是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并发扬开来,就需要创作主体有一定的自觉和体认了。齐梦慧生长于冀东,他受的是传统文化与那方水土的民间艺术的双重熏陶。他曾迷恋于皮影、剪纸所营造的神秘的艺术境界,皮影与剪纸奇特的造型、流畅的线条、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使他惊叹不止。他暗自比较油画与中国画的优长。油画传人我国不到百年,它在光感、空间感、质感上有一种似交响乐的效果,但它的讲究比例、解剖、透视、写实,又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情感的涌动;而中国画,特别是大写意,虽有笔墨、点线单一的缺撼,但它那种类似独奏的音乐,类似舞蹈的线条所引起的空间效应。那种不似实物而又不完全抽象的富有暗示性的生命姿态,那种如诗的意境创造,却是油画不可比的。这些想法自然地就把他逼到一条路上——融合中西画法的优长,诗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但这不是齐梦慧的首创,因为近代以来已有无数画家试验过了,并证明这条路是一条危险之路。宗白华先生说过:“有人欲融合中西画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失败,因为没有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同。”

    齐梦慧并没有沿着前人“失败”的路走下去,他要找到如“拱桥”一样的别人看不出的结合点。1983年齐梦慧在彭城烧制壁画的过程中,花釉的自然流动以及结晶产生的效果使他萌发了灵感。花釉是色彩,它的流动却有一种自然的神韵,而结晶产生的自然图案更给人一种全新的启示。有时发现和创造一样重要,从彭城回来后,齐梦慧就研究用松节油把亚麻油稀释,用口吹结合扇形笔写的方法,创造了一种新的油画技法。这种技法才使他诗人般的情感得以发挥。在画布上他泼、挥、吹,重的现实,轻的空灵,错错落落,曲曲折折,块、点、面、线皆含一种气韵。雪原冰霜、晨曦清露、朦胧山影,这些客观存在,他的口中笔下不再是一种具象,而是一种活的生命情致,富有了暗示性和象征意味。而它的似与不似又增加了画面的张力,给人一种回味和联想。特别是油彩的流动中出现的微妙的黑白层次、丰富的过渡色彩以及自然的机理变化,更产生一种让人难以想象的艺术效果。齐梦慧说:“采取口吹,并不只是想解决技法问题,而是想为表现情感,表达思想寻找说话的语言”。这其实也就道出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形式本身就已有了独立的意义,因为许多画家于形式之中就融入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体验与认知。

    言不尽意,尽“象”也难。这也像我们读齐梦慧的油画一样。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会”的方式及结果。我想这或许就是他作品的魅力之所在吧。

 

(桑木  曾任河北日报文艺部主任 现任河北日报副总编)